四季中国|从“舌尖非遗”到“富民产业”——铜陵白姜迎来丰收季-新华网
2024 09/30 09:03:21
来源:新华网

四季中国|从“舌尖非遗”到“富民产业”——铜陵白姜迎来丰收季

字体:

        秋天是铜陵白姜收获上市的季节。在安徽省铜陵市,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出特有的白姜。在这片位于长江之畔的土地上,白姜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种植、芭茅搭棚遮阴等技艺传承至今。2008年,铜陵白姜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村民在处理自家采收的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走进铜陵市大通镇、天门镇等地姜田

浓郁的姜香扑面而来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的姜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储著传 摄)
9月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村民准备进入姜田采收铜陵白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的一处姜田,村民在采收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的一处姜田,村民在采收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的一处姜田,村民在采收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怀着丰收的喜悦

姜农忙着拔姜、刮姜、晒姜、腌制生姜

8月25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新华村,村民朱树清展示采收的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25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新华村,村民朱树清的院子里晾晒着铜陵白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25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新华村,村民朱树清在家中的院子里晾晒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村民在处理自家采收的铜陵白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村民在处理自家采收的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25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双龙洞,村民在刮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白姜加工企业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新农人利用直播平台

展示白姜制作工艺、销售白姜产品

9月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准备晾晒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准备晾晒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准备晾晒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在晾晒白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在晾晒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在晾晒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在晾晒白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14日晚,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在加工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14日晚,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门前,工作人员在加工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19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一家铜陵白姜加工企业,工作人员将铜陵白姜装罐。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6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在收购白姜。新华社发(储著传 摄)
9月6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右)在收购白姜。新华社发(储著传 摄)
9月14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白姜工坊,新农人胡婷婷(中)和丈夫程陵(右)在包装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9月6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一家电商企业,工作人员在线上推介销售铜陵白姜。新华社发(储著传 摄)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铜陵白姜核心产区从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等方面,持续推动白姜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增收致富。2024年,铜陵白姜种植面积约6800亩,初步形成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到白姜生态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摄影:张端 储著传

视觉:张传奇 刘梦琪

制作:侯俊 韩芳 陈恩琪 刘梦琪

新华社摄影部、安徽分社联合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